多地持续“桑拿天” 这份防中暑秘籍请收好

多地持续“桑拿天” 这份防中暑秘籍请收好

来源:央视新闻客户端 近期,我国中东部地区持续高温天气。中央气象台预计,未来一周,华北南部、黄淮、江汉及陕西关中等地将持续35℃以上高温,局地超过40℃,部分地区可能接近或突破历史同期极值。此外,下周起,四川盆地、江淮、江南北部等地也将出现阶段性高温天气。 根据气象数据监测,今年以来,安徽、河南等地的高温强度同期罕见。堪称“昼夜蒸煮”,闷热感明显。 安徽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 吴蓉:安徽7月1日出梅,出梅后即迎来大范围高温天气,7月1日—8日全省平均气温32.1℃,偏高5.0℃,为历史同期最高;平均最低气温27.2℃。 河南的平均气温也较常年同期明显偏高,特别是7月3日到7日,河南大部出现了37℃以上的高温闷热天气,持续时间长达5天;高温范围基本涵盖全省;有30%的乡镇最高气温超过40℃。 河南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 邵宇翔:预计12日起,河南省的高温范围和强度将再一次加大,河南省北中部、西南部最高气温将再度升至37℃以上,局部可能达到40℃~42℃。 气象大数据显示,我国多地高温季开启得越来越早,而且热得越来越持久。 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高级工程师 刘远:今年高温天气特征较为突出。截至目前,全国平均高温日数接近6天,是常年同期的两倍多,为历史同期最多。今年首发高温过程出现在5月19日—21日,较常年提前半个多月。统计数据显示,高温过程首次出现时间以每十年2.2天的速率不断提前。 另外,今年高温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极端性强。今年以来,已有147个国家气象站出现了极端高温,13个国家气象站突破历史极值,曾经的避暑胜地纷纷加入高温的行列,比如说承德今年出现了连续3天高温天气,黑龙江的北极村、漠河等地在6月底也出现了35℃以上的高温天气。  气温和体感温度差别有多大? 当高温遇到湿度,往往会加剧热的感觉。有些地方气温显示不到30℃,但却热得人汗流浃背,这就是因为体感温度要比实际气温偏高所致。 气象学上的气温,是指在野外空气流通…
高温为何频频“爆表”?

高温为何频频“爆表”?

这个夏天,全球范围再次经历极端高温天气,许多地区和城市的高温纪录被刷新,“烧烤”“桑拿”模式给民众生活和城市运行带来巨大挑战。 (一) 地球“体温”的持续升高,是当前一系列极端气候事件的深层根源。 世界气象组织(WMO)最新预测指出,2025–2029年全球五年平均气温将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.2℃–1.9℃。看似微小的数值变化,就如同人体体温上升1℃就会引发机能紊乱一样,对地球气候系统的影响是全局性和系统性的。 工业革命以来,人类大规模使用煤炭、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,排放出巨量的二氧化碳(CO₂)、甲烷(CH₄)等温室气体。这些温室气体在大气中形成一层日益增厚的“保温被”,允许太阳辐射进入,却阻碍地表热量向太空散发,导致地球系统能量失衡,持续蓄热升温。 此外,大都市建筑物密集、不透水地表大面积覆盖,不仅改变了局地水循环,更显著吸收了太阳辐射并释放热量。加之交通、空调等人为排热,形成了高于周边郊区的“城市热岛”——城市核心区不仅白天气温更高,夜晚降温也更慢,热浪持续时间更长、强度更大。 (二) 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远不止是“更热了”,它深刻改变了大气环流模式和水文循环过程,导致高温、干旱、暴雨等极端事件频发、并发甚至转换加速。其核心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点: 一是“水汽仓库”扩容。气温每升高1℃,大气饱和水汽压约增加7%。这意味着,变暖背景下,大气能容纳和输送的水汽量显著增加,为极端强降水提供了更充沛的“储存库”。当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后,一旦遇到合适的条件,会更容易形成降水,且降水强度也更大。 二是“高压锅”效应。持续高温高湿天气,意味着地表和近地面空气积累了巨大的不稳定能量。当遇到触发机制——如南下的冷空气、北上的台风外围水汽输送、或因地形导致暖湿气流强迫抬升——蕴藏的巨大能量便会猛烈释放,激发强烈的上升运动和对流,充沛的水汽在短时间内凝结成雨倾泻而下,极易形成短时强降水、雷暴大风甚至冰雹等极端天气。 三是环流异常推波助澜。全球变暖导致大气环流模式发生变化。例如,副热带高压的增强、北抬和西伸,不仅直接导致其控制下的区域出现持续性高温热浪,也使得主雨带位置和停滞时间异常。2025年南方持续暴雨就与副高异常偏强偏北、导致雨带长期滞留在南方密切相关。环流的异常波动也使得干旱与洪涝的转换更加剧烈和突然。 四是“灾害链”风险加剧。需要高度警惕“高温-干旱-暴雨”灾害链的形成。前期持续高温干旱将引发土壤物理退化:黏土区因收缩产生裂隙,但降雨初期水分沿裂隙快速流失;砂土区则直接形成板结层。随着干旱持续,土壤普遍板结硬化,而降雨冲击又使裂隙迅速闭合。二者叠加导致土壤综合吸水能力严重下降,一旦遭遇强降雨,地表径流将急剧增大,汇流速度加快,极易引发山洪、泥石流和城市内涝。 (三) 有科学家提出,地球可能已从“全新世”进入了“人类世”——一个由人类活动主导地球系统的地质新时代。在这个时代,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达到了过去80万年来的最高水平,冰川加速消融,海平面上升,人类活动已成为改变地球气候系统的最强大力量。这并非荣耀的勋章,而是沉重的警钟。 面对挑战,根本出路在于多尺度协同的系统性变革,全球需坚守《巴黎协定》温控目标。尽管某些发达国家行动迟迟,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,正加速能源革命(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35%),并实施《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》,将海绵城市、防洪排涝纳入城市更新强制标准。…